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21vogue服饰与美容这本杂志怎么样(艺术品鉴刊号)
- 12/13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毕业论文鉴赏)
- 12/09艺术品鉴文献综述怎么写(艺术鉴赏文献)
- 12/07艺术品鉴论文网(中外艺术品鉴赏论文)
- 10/17为你,唤醒每寸感知 | 全新EQE济南上市品鉴圆满
白茶优异品质成因分析与品鉴要领(4)
(一)白茶的主题感官审评
茶叶感官审评(茶叶品质评价),指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嗅、味、触等感官辨别能力,对茶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19]通过审评可以认识茶叶品质成因,分析不同嫩度、工艺、产区、年份等因素对感官品质的影响。[20]白茶的审评方法为柱形杯审评法,即扦取3g茶样置于150m l柱形杯中,以100℃沸水冲泡5min后开汤审评,按照白茶感官审评标准,审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五项因子后综合判断品质特点。
白茶的主题感官审评,如白茶的代表产品主题: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白茶的等级代表主题:特级白牡丹、一级白牡丹、二级白牡丹、三级白牡丹;白茶的产区代表主题:福鼎白茶、政和白茶、建阳白茶、云南白茶、广东白茶等;白茶的品种代表主题:小白、大白、水仙白、高香品种白茶等;白茶的年份主题:当年白茶、陈三年、陈七年、陈十年等。白茶不同树龄的主题等。具体设计的白茶主题(嫩度、产区、等级、年份)感官审评,详见表3、表4、表5、表6。
表3 白茶代表产品主题感官审评Tab.3 Sensory evaluation of representativewhite tea product
表4 不同产区代表白茶主题感官审评Tab.4 Sensory evaluation of the theme ofwhite tea from different regions
表5 白茶等级代表主题感官审评Tab.5 White tea level represents the subjectof sensory evaluation
表6 白茶年份代表主题感官审评Tab.6 Sensory evaluation of representative themes of different years ofwhite tea
(二)白茶的品赏法
白茶品饮方式便捷,为广大消费者喜爱。在冲泡的过程中品赏“白茶表里如一,在沸水之中复活,复色如鲜叶一般鲜活。”白茶一般有以下几种品赏法:撮泡法,盖碗泡法,壶泡法,碗泡法,煮茶法等。具体见表7。如白毫银针产品特点是未经揉捻、茶汁不易浸出,冲泡时间宜长,其形态优美、赏味性强,可采取玻璃杯撮泡法,取3g茶置于玻璃杯中,冲入200ml毫升沸水,冲泡1min~5min(因口味浓淡调整浸泡时间),茶芽由水面渐渐落入杯中,上下交错,似新鲜出土的笋。白毫银针这种经典的冲泡与赏味有似唐代怀素的《苦笋贴》所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之意境。在欧美,冲泡高档红茶,有掺入几根白毫银针,以示名贵,同时也可增加红茶茶汤的鲜度与香气。盖碗泡法,是目前茶馆茶楼普遍使用的方法,简易方便。壶泡法,可以增加白茶冲泡的趣味性。碗泡法,如陈年白毫银针与白牡丹通过碗泡法,可以欣赏其在沸水之中的复色以及优美的形态。煮茶法,在冬天尤其适合,通过高温快煮陈年白茶,一方面能去除陈白茶的杂气,另一方面又能增加滋味的浓纯度。
表7 白茶品赏方法Tab.7 White tea tastingmethod
三、结论
白茶发源于福建,属于微发酵茶。其品质优异,外形毫芽肥壮、芽叶连枝、叶色灰绿润白毫显,内质毫香显、滋味鲜醇清雅。白茶品质的成因,包含产区条件、制作工艺、原料嫩度、品种资源、年份等要素。良好的产区条件是白茶优异品质的根本,合理的加工工艺是白茶优异品质的保障,不同的原料嫩度构成产品的基本框架,品种资源是白茶品质的基础,不同的年份构成了白茶品质的特色。品鉴白茶,在方法上可以结合白茶主题感官审评法与白茶品赏法,并走进白茶茶区的方式拓展对白茶的品质认知。本文分析白茶品质的成因并阐述白茶的品鉴要领,通过设计白茶主题(嫩度、产区、年份、品种、等级)审评与品赏,使得习茶者更好的认知白茶品质成因。为白茶的从业者及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导,有利于推动白茶产业的发展。
[1]GB/T —2017地理标志产品白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2]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海文化出版社,2011:306-309.
[3]危赛明.白茶经营史录[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7:3-4.
[4]张天福.张天福选集[M].福州:福建茶叶学会,2004:93-112.
[5]袁弟顺.中国白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7-20.
[6]叶乃兴.中国科学·技术与市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33-143,242-248.
[7]政和县人民政府.政和茶志[M].福州:海峡书局,2018:56-58.
[8]刘东娜,罗凡,李春华,等.白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20(4):79-91.
[9]陈雪津,王鹏杰,林馨颖,等.白茶萎凋过程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分析[J].茶叶科学,2020,40(3):363-374.
文章来源:《艺术品鉴》 网址: http://www.yspjzz.cn/qikandaodu/2021/0624/763.html
上一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五祭天帝国崛起寻找汉雍五之
下一篇:六堡茶槟榔味的探究与品鉴